当前位置:首页 > 学术交流

中医治疗肝炎“三步法”和“六字直诀”的应用

 发布时间:2015-01-07

  病毒性肝炎,祖国医学属于“黄疸病”范围,其病因大都以湿浊、疫毒邪气所伤,但以湿邪为主。《金匮要略黄疸病病因脉证并治》:“黄家所得,从湿得之”的论述。脾胃虚弱是发生肝炎黄疸的主要内在因素。故有“脾虚生湿”湿浊内壅,引起黄疸的主要病因。从病理方面,湿浊郁遏中州,浸淫肝胆,气机受阻,失于疏泄条达,胆汁不循常道而发于黄疸。从整个病理演变过程分析,黄疸病的关键是湿蒸热郁,程钟龄:“黄疸者,湿热郁蒸所致,如氤氲相似,湿蒸热郁而黄成矣”,指出了肝炎发黄的关键所在。


  发生肝炎的病理特点是瘀滞不解,内结不散。《伤寒论阳明病》:“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”可见,瘀热、湿热、湿毒等邪气瘀滞肝胆,内结不解,气机受阻,胆汁不得疏泄是发生肝炎的病理特点。

根据肝病的病因病理,笔者认为肝病的整个过程既有邪实的一面,在治疗上应积极祛邪,又有正虚的一面应进行扶正。所以,在治疗各型肝炎时,根据临床实践中的体会和前人的经验,提出“治肝三步法”和“清、利、解、散、调、理”六字直诀作为治疗肝炎的临证运用,以便用药用方的依据。


  第一步:积极清利病因病源


  黄疸的发生致病因素是湿浊蕴结脾胃,浸淫肝胆,其病因总以湿邪为患,黄疸早期现代医学称为急生型肝炎,主要以湿热疫毒邪气为主,或从热化,或从湿化,故当以祛邪为先,清除病源。阳黄以湿热为患,湿郁热蒸,采用清热利湿介毒以清利其邪,再配以通利大小便,使邪有出路。《金匮要略》曰:“诸病黄家,但利其小便”的明训。总之,肝炎在急性期,当祛除湿邪主为,再配以清热介毒温化之品,用药当注重“清利”二字,才是根除病因的关键。


  第二步:着重解散病理所在


 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脾胃湿浊,郁遏中州,浸淫肝胆,导致气机受阻,失于疏泄,瘀滞不解,内结不散,致使肝细胞长期受损、变型、破坏、坏死等病理现象。中医认为病毒性肝炎其病理特征是肝胆脾胃出现郁结阻滞,疏泄失常。所以在治疗上应积极清除病因外,还需采取疏肝理气,解郁散结等措施。此外,在疾病发展过程中,往往出现瘀血停滞、湿阻水积等病理产物,治疗上更应配合活血祛瘀,软坚散结,利尿逐水等法。因此,在病理治疗方面,着重“解散”二字。达到疏通肝胆脾胃之气机,改善肝内环境,使病毒邪气清除康复转阴之目的。


  第三步:注意调理正气的盛衰


  从肝炎的发展过程,正气的盛衰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。早在《内经》提出: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,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这是几千年中医学提出的经典理论。结合肝炎的发病特点从一开始就是由于脾胃的虚弱,正气的不足,使湿浊之邪郁遏脾胃而浸淫肝胆,随着疾病的发展,正气逐渐消耗,阴阳气血与肝脾肾的功能随之失调亏损。在治疗肝炎时,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中提出:“见肝之病,当先实脾”的明训,实脾者就是治疗肝炎时要时刻注意调理脾胃功能,脾气盛则正气盛,正气盛则邪气退。所以,维护正气,扶土抑木是中医学治疗肝炎的又一特色。因此,肝炎的治疗时刻要注意肝脾肾气血阴阳的“调理”,维护正气。现代医学的免疫调理肝病学说,就是中医学的“补正祛邪”方法。


  综上所述,治疗肝病本着“急则治其标,缓则治其本”“审证求因”“治病必求其本”等原则。在病因上积极清利病邪;在病理上着得解散病变所在;预后应时刻调理正气。这是笔者提出的“治肝三步法”。在用药上应注意“清、利、解、散、调、理”六字直诀,临证时密切配合,缺一不可为综旨。六字直诀的内涵是:清者清其病因,以清热介毒、清热利湿之品,清利肝胆、清除病因。利者利其肝胆,以疏泄通利之品,疏其肝胆,通利二便。解者解其肝郁,以疏肝介郁之品,条达肝胆脾胃之气滞,散者散其内结,以散结消滞、活血化瘀之品,疏散肝脾郁结壅滞之气,运行气血循环。调者调其肝脾,以健脾保肝之品,调理肝脾气机,调理阴阳气血功能。理者理其正气,以调养肝脾、气血、阴阳之品,补其正气,理其气血,调其阴阳。临证时只要采取上述三步方法,才能根治肝炎病毒的目的。